服务热线
0372-6106666
0372-3886789
读红廉丛书
树浩然正气
养清廉之德
你读我读声声传响
家事国事事事担当
诸葛亮(181年—234年),字孔明,号卧龙,三国琅琊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,蜀汉丞相。
东汉末年,曹丕废汉献帝,自己登基做了皇帝,改国号为魏,即魏文帝。这时,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,很快也宣告登基,即历史上称为蜀汉的“先主”。刘备用诸葛亮为丞相,定都成都。连同在江南的东吴,正式形成了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局面。
刘备因伐东吴失败,命丧白帝城,其子刘禅袭位,称“后主”。诸葛亮继续担任丞相,并受封为“武乡侯”,蜀国的一切军政大权都在他的手中,各种事物都由他来裁决。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,他一面和东吴重新修好,一面南征孟获,平定了南中诸郡,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。然后充实军备,练兵试阵,积极准备讨伐魏国。出兵前,曾上表后主,力劝后主听信忠言,任用贤臣,这就是后世流传的著名的《前出师表》,但是此次北伐没有成功,诸葛亮退兵休整军队。不久,诸葛亮再次兴师北伐,当时蜀国很多官员反对诸葛亮频繁兴师动众,诸葛亮因此再次上表后主,分析当时的形势,说明蜀汉与曹魏的势不两立,必须北伐,这就是著名的《后出师表》。在《后出师表》中的最后一句,诸葛亮说道:“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……”这就是后人经常使用到的一句成语,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,至死方休。
诸葛亮病危时,曾立下遗嘱,要求死后把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,丧葬力求节俭简朴,依山造坟,墓穴只求能容下一口棺木即可。入殓时,只穿平时便服,不放任何陪葬品。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,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。